入秋時節談養生

      依傳統中醫養生觀,人與天地萬物同存一個宇宙,運行在同一規律之中。天人相通,人體與萬物無不受天地的影響,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自然得隨著四時氣候變化—寒熱溫涼濕燥,做適當的調整。天地萬物經數百萬年的演化,依循四季氣候變化,衍生出一套最佳生存模式,『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謙卑地觀察並學習這套生存模式進而調整生活作息,這就是中醫養生觀的基礎。

       中醫所談的養生觀,秋季是萬物斂收的季節,其氣候主燥。天地間枯枝落葉紛飛、鳥獸減少活動以儲過冬能量。當然,同存於此季節的人類也該如此,所以生活作息也該因此而有所調整:


 

一、早睡稍晚起

      作息應早睡稍晚起,秋季氣溫轉涼早晚溫差大,因此稍微晚起能避免低溫增加人體保暖工作也同時注意心血管疾病與問題。

 

二、保持運動習慣

      活動應持續保持運動,但與鳥獸皆同應較於春夏季收斂,避免過度運動導致大汗淋漓,在運動前後加強水分補充。因為秋氣主燥,易傷肺(包含現代醫學的呼吸/皮膚系統),在本季節過度耗液而又未即時補充的話,常可引發乾咳久咳或是皮膚及眼口鼻黏膜乾燥脫屑,且病情常常遷延難癒。若有以上表現且久經檢查/治療仍未有進展者,或許就是為燥邪所傷。

三、飲食多選用滋陰潤燥之品調養

      飲食上,秋氣主燥,飲食上應多選用滋陰潤燥之品調養,如白木耳、山藥、海帶、秋葵、蜂蜜等等。就中醫觀點認為單純飲水對體內陰質的補充效果很有限,應多食用以上富含黏液之食材才能有效補充。也因為這些食材口感都不錯,所以也常被做成甜湯品以便日常補充。


 

        預防醫學是近年醫學上所興起的概念,事實上就是等同我們常聽到的養生,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提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末病。」足以見得中醫倡導預防疾病的概念,因此生活上的幾個小訣竅能夠提升生活品質照顧健康何樂而不為呢?

本文撰寫參考高醫中醫部

陳忠淵醫師

謝佳蓉主任

 


 

 

養生推薦:昱騰丹蔘